日前,我市制定《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二十條措施》,持續發力穩就業,托起就業群體“穩穩的幸福”。
實施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政策。對企業招用畢業年度或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、登記失業的16歲至24歲青年,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,可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,補貼標準為每人1000元,政策實施期限截至12月31日。
各級人社部門主動向服務對象推送政策,告知補貼政策內容、申請流程、經辦渠道,對吸納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的,在符合發放條件的前提下,運用“直補快辦”等便企利民模式,一攬子兌現社會保險補貼、吸納就業補貼、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。
鼓勵金融機構面向吸納就業人數多、穩崗效果好且用工規范的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,支持其穩崗擴崗。優化貸款審批流程,合理確定貸款額度,增加信用貸等支持,為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提供續貸支持。充分發揮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引導作用,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扶持力度,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可申請最高300萬元的貸款,按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給予全額貼息。
全面實施“創業環境優化”“創業主體培育”等9個專項計劃,聚焦高校畢業生、農民工等群體創業需求,支持其創辦投資少、風險小的創業項目,從事創意經濟、個性化定制化文化業態等特色經營。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,簡化擔保手續,對10萬元(含)以下的創業擔保貸款落實免除反擔保要求。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貸款貼息力度,符合申請條件的高校學士學位畢業生最高額度為40萬元,碩士學位研究生最高額度為60萬元,博士學位研究生或正高專業技術職稱人員最高額度為100萬元,按貸款利率給予全額貼息。
圍繞我市重點產業發展需求、和美鄉村建設,積極推動各類職業院校(含技工院校)、職業培訓機構和符合條件的企業大規模開展重點行業、急需緊缺職業(工種)技能培訓。參加失業保險并累計繳費1年以上的企業在職職工,或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,可按照初級(五級)1000元、中級(四級)1500元、高級(三級)2000元的標準申領技能提升補貼。
延續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。大型企業按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30%返還,中小微企業按60%返還。社會團體、社會服務機構、以單位形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等參照執行,2022年度平均參保人數300人及以上的按30%返還,300人以下的按60%返還。
穩定“三支一扶”計劃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2023年招募規模。實施“大學生鄉村醫生”專項計劃,為具有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的臨床醫學、中醫學類、中西醫結合類等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免試進行鄉村醫生執業注冊。繼續做好2023年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工作,社區專職工作崗位出現空缺,要優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數量專門招用高校畢業生。
重點開發一批科研類、技術技能類、管理類、社會服務類等青年見習崗位,今年募集不少于5700個。對吸納就業見習人員的給予見習補貼,用于支付見習人員基本生活費、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,以及對見習人員的指導管理費用。
今年開發設置基層公共就業服務、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等489個臨時性公益崗位,對通過市場渠道確實難以就業的困難高校畢業生進行兜底安置。
培樹勞務品牌提高就業質量。各縣(市、區)瞄準高端技能、高品質服務、民生保障和文化旅游,選樹7家地域鮮明、行業領先、技能突出的市級勞務品牌。塑造勞務品牌特色文化,擴大勞務品牌就業規模和產業容量,促進勞務品牌規范化培育、技能化開發、規?;敵?、產業化發展。
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。搭建“從人找工作到工作找人”的線上招聘服務云平臺。加大零工信息歸集推介力度,建立“即時快招”服務模式,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優質高效的專業服務。對從事靈活就業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就業困難人員、畢業2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,按照實際繳費額的2/3給予靈活就業社保補貼。
強化困難人員就業幫扶。制定個性化援助方案,優先推薦低門檻、有保障的愛心崗位,提供“一對一”就業援助,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求職補貼,補貼標準每人2000元。對企業招用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,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,可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,補貼標準每人1000元,政策實施期限截至今年12月31日。
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。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,及時足額落實失業保險金等常規性保生活待遇。將符合條件的生活困難失業人員及家庭,納入最低生活保障、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范圍。
開展“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”“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”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,豐富線上線下服務功能,用足用好就業信息網絡化操作平臺,搭建勞動者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高效對接通道,形成全市“招聘求職有信息、崗位對接有服務、政策措施有宣傳、促進就業有作為”的良好格局。